和记AG

首页 > 信息公开 > 园区动态 > 央网省网推荐 > 正文

2024年开年经济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社 长沙晚报发布日期:2024-01-23

  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会议明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新年伊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各地各部门正千方百计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大江南北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新老基建“落地开花”,民间投资活力正在不断释放,有助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密集推出“2024年就业援助月”、建设零工市场、推广直播带岗、“春暖农民工”行动等多项举措,多方面强化服务、促进就业。

在激发消费潜能中畅通经济循环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终表现。

  走过2023,贵州“村晚”、淄博烧烤、国货“国潮”……一系列的现象级消费场景让人记忆犹新;走进2024,元旦假日经济再次让人眼前一亮,消费活力十足。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这个冬天,“冰城”不冷。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冻梨变刺身、豆腐脑放糖……冬季的北国风光,配上热情周到细致大方的服务,“哈尔滨文旅消费”在网上广受关注,吸引无数游客竞相前往。

  游客人数井喷式增长,带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行业迅速升温。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测算,元旦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同比增长441.4%;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同比增长791.92%。

  全国各地文旅动起来了:“拼”字当头,连夜更新宣传短视频,拼质量更拼数量;“惠”字优先,景点门票半价、免费还不够,一场接一场年货大集、文旅盛宴不停步。

  从北向南,红红火火、热气腾腾的文旅大餐由此拉开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的大幕。

  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元旦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新的一年,中央各部门政策再发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带动相关领域投资,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设施;商务部提出,完善市场和流通体系,以“消费促进年”为主线,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财政部明确,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更好发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循环的作用……

  大江南北,一系列持续扩大消费的举措正陆续推出,消费市场持续活跃。

  1月7日清晨,2024厦门马拉松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鸣枪开跑,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齐聚鹭岛。

  体育消费正成为推动消费增长的新动力。在厦门同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显示,近三年来,厦门人均体育消费增长近40%,占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以上。厦门马拉松累计综合经济影响已超60亿元。

  “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这一部署,为持续扩大消费指明方向。

  科技创新推动消费新动能加速集聚。比亚迪加速产品高端化,刷新中国汽车市场销售纪录;国产家电企业打造全屋智能场景品牌与产品体系,销售额增长明显;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搭乘3000多名宾客,完成7天6晚的商业首航……

  就业增收,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根本。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排,2024年全国公共就业服务将月月不停、全年不休,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并以优质公共服务为居民解忧,让广大居民“敢消费”,就能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供澎湃动力。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世界上增长空间最大、发展持续性较强的消费市场,这是我们提振消费的信心和底气。

  政策给力、市场发力,各方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消费市场持续“暖”起来,就能更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指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北段改扩建项目施工现场看到,智能化机械设备轰鸣作响,轻型筑塔机在工人操作下不间断进行混凝土浇筑,一派火热景象。

  “这是湖北目前工程规模最大、投资金额最高的单体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带动沿线地区5000人就近就业,有望拉动地方GDP1200亿元。”湖北交投京港澳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典栋说。

  千里之外,G7611都香高速云南昭通段在新年第一周建成通车,又一条连接滇川黔三省的高速大动脉取得突破性进展。

  “G7611都香高速云南昭通段在建设过程中,带动了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合等10余个产业发展,拉动云南近百亿元投资和消费。”昭通市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文龙说。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

  1月份以来,诸多重大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国内首个陆缆穿海工程在浙江舟山成功敷设;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重大项目——引江补汉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球海拔最高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在四川开工……

  基于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挖掘机指数”显示,开年以来,东部、中部等多个大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如1月1日至7日,福建、浙江工程机械综合开工率连续7日超过50%。

  记者观察到,各地推出的重大项目,多涉及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领域,有望更好拉动经济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高质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用地、环评、用能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贵州贵安新区,塔吊林立,市民中心、算力中心等错落有序,一个个数据中心项目“拔节成长”。

  “总投资超2亿元的网易贵安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已投产,超千个机柜、超6000余台服务器已上架。”网易贵安数据中心政务负责人黄锋说,今年将根据项目实施运行情况,推进项目二期建设。

  作为“东数西算”重要枢纽节点之一,贵州持续推进存力、运力、算力建设。贵安新区目前已落地数据中心19个,奔腾的算力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新基建,是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性基石。“浙东南智算中心”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南方区域首个共享充电机器人充电站落地广州生物岛,世界超高海拔地区最大风电场投产……一批新基建项目迎来新进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眼下,隆基年产100GW单晶硅片及50GW单晶电池项目建设现场,上千名工人正在紧张施工,确保在今年夏季实现电池1号车间生产设备搬入及调试。

  “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的需求越发强烈,一系列投资举措反映了我们对清洁能源发展的坚定信心。”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说。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地正陆续布局:安徽第一批开工动员的重大项目中,十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达55%;河南第十一期“三个一批”签约项目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超5920亿元;厦门25个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民间投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也是提升投资质量、增强投资活力的关键力量。

  开年以来,各方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民企大胆投、放心干。

  梳理近期多地公布的2024年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清单,支持民企参与重大项目的力度加大。如山东省明确支持民企参与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除国家明确的条件要求外不提高门槛。

  建立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有助于民间资本“投得快”“投得好”。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启动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申报工作,将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抓紧开展项目筛选复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

  “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落地显效,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说。

就业有哪些新趋势新机遇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的一年,随着2024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稳就业积极因素将不断显现。求职者如何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

  记者近日在多家知名企业、高校、网络招聘机构调研采访,感知企业招人用人新趋势,观察就业市场新特点。

  1月3日上午,南京市举办今年首场招聘会。软件工程师、财务会计、客户经理等近600个岗位,吸引了不少离校未就业大学生以及2024届毕业生前来参加。

  “1月份我们共安排了161场招聘活动。”南京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万金海介绍,接下来还将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尽快就业。

  就业稳则大局稳。在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今年部分群体、行业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仍会比较突出。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明确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记者观察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仅1月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密集推出“2024年就业援助月”、建设零工市场、推广直播带岗、“春暖农民工”行动等多项举措,多方面强化服务、促进就业。

  “经历了2023年秋招,感觉对我们这样非‘985’‘211’高校的文科生来说,还是有压力。接下来再投简历时,还是要把选择面放得更宽一点。”广州一所二类本科院校2024届本科毕业生小黄说。

  她告诉记者,自己刚刚报名了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招录。这个寒假,打算一边到企业实习,一边准备3月份公务员考试。

  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再增21万人。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毕业生求职总体更加主动,选择也更加多元、更为现实。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下降36万人,为9年来首次下滑。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校普遍反映找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提升。新年伊始多地召开的招聘会上,年轻人投递简历的数量也在增长。

  一减一增,反映了压力之下,毕业生正在努力调整,主动开拓求职渠道。

  岁末年初,郑州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2023年河南冬季人才招聘会上,出现了不少来提前“热身”或寻找实习岗位的低年级大学生身影。“从就业去向看,不同于过去只到‘北上广深’,现在一些热点二线城市也成为知名高校毕业生意向地。大学生回家乡就业的人数比例在持续提升。”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

  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意愿持续提升。特别是汽车、新能源、电子通信等一批新兴产业崭露头角,企业盈利能力和薪酬待遇提升,大大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3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显示,跨行业转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求职者中,工作3年以下的求职者占比从5.9%提升到25.2%。“新制造”成为年轻人新选择。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2023年企业招聘岗位总量低于2019年,但是随着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加快,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智”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激增。

  “AIGC、AI大模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成为行业‘新风口’。”猎聘副总裁把冉表示,与之相关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电池工程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旺盛,企业给出优厚待遇争抢。2023年1月至10月,要求掌握AIGC的职位数同比增长179%。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无论是新兴产业崛起,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带来企业人才结构的深刻调整。企业普遍降低了普工数量,但高技能人才、技术研发人才以及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大幅增长,而且相关人才缺口不断扩大。

  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技术、新需要催生一批新岗位、新职业,蕴藏高质量就业新机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